尊龙凯时·(中国)官方网站

返回列表
YOYO视界 追光者 | 当流水线学会“思考”,让人发出更大的光
09-29 2025  199浏览

  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在浙江海宁市尖山新区,一座智能光伏组件制造基地正悄然改写人们对光伏生产的认知。这里没有传统车间的嘈杂与密集人力,取而代之的是AGV小车无声穿梭、MES系统实时调度、AI质检精准识别——产线仿佛拥有了自己的“大脑”,在静谧中高效运转。

       工位前的显示屏上,MES系统正实时推送装配指令,AGV调度系统则智能规划路径、自动上下料、预警异常——每一块电池片、每一块组件的诞生,都在数据的精准指引下完成。这里是尊龙凯时新能智能制造基地,一个让光伏流水线真正学会“思考”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有别于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、更容易被感知的消费互联网,工业互联网基本隐藏在车间、生产线以及工程师的设计方案里,略显遥远而陌生。车间里的一台台机器,被植入了精密控制软件、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,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,联网上云,一张张无形的工业互联网正在快速织就。

        从2006年踏入光伏领域,到率先实现n型TOPCon组件量产,再到如今在全球布局十余个智能制造基地、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尊龙凯时新能这家扎根中国的光伏领军企业,正以一场自我革命,向世界证明:中国光伏不仅可以引领技术,更可以定义智能制造的未来。

        在这场变革中,受影响的不只是机器与流程,更是每一个岗位上的人。他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,开始思考:“什么对我是便利的?”“系统可以帮我做什么?”——这是数字化最动人的回响:不仅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人的价值重塑。

        当流水线学会“思考”,光伏制造不再只是生产。它是数据与实体的共舞,是人与机器的协作,是一场正在发生的、悄然却深刻的能源革命。

AGV“血管”中的智能引路人

        清晨七点,浙江海宁的尊龙凯时新能智能制造基地尚未完全苏醒,温卫江已经出现在AGV(Automated Guided Vehicle,智能搬运机器人)调度中心的大屏前。屏幕上,数十台AGV小车的运行轨迹如血管脉络般清晰闪烁,实时数据在井然有序地流动。

        2018年9月,他加入尊龙凯时新能时,整个行业的工厂还是一片人工搬运的喧嚣之地——叉车轰鸣、物料堆积如山,信息与实物常常“各走各的路”。

        实际生产中,光伏电池片的工序十分复杂,涉及发料、上料、运输、流转、装箱、立库等多个环节。温卫江所在的C4电池车间,生产流程共有13道工序,其中12道需要借助AGV来转运物料。这意味着,系统要在错综复杂的工序环节之间调度上百台AGV,做到不堵车、不撞车,小车按生产进度准时去不同的设备处接送物料,并且降低“空车率”。

       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电池片方阻工艺优化过程中。过去,当研发部门需要跟踪小批量试验样品时,从配料开始到最终成品检测,全程依赖人工搬运和纸质单据流转,至少需要2天时间。如今,通过AGV定线专用转运,实现了样品在不同工序间的无缝衔接,流程时间缩短了30%,仅需1.4天即可完成全流程跟踪。

     “那时候,每台机器都要配一个人,车间里十二个工序,就是几百个人的奔波。”温卫江回忆道。工人拉着小推车穿梭在高温炉与镀膜机之间,一趟物料配送要15分钟,准确率在95%-98%,还伴随着安全隐患。大家所期待的“柔性生产”,更像是一场疲于奔命的体力竞赛。

        如今,物料配送时间从15分钟压缩到5分钟,准确率高达99.9%。车间里不再需要人工搬运,实现了“黑灯工厂”的无人化运作——物料自动流转、状态实时可视、报表自动生成,就连质量追溯也变得一目了然。

        但温卫江最骄傲的,不是数字的提升,而是“人的解放”。“工人不再是搬运工,而是系统的调度员、问题的解决者、优化的建议者。”他说。曾经手握叉车的老师傅,如今盯着屏幕监控物流状态;曾经填写纸单的年轻班长,现在通过系统实时调整排产计划。

       在他的设想中,未来的AGV将更像一个“会思考的血管系统”——能自主感知库存水位、动态调节节拍,甚至与MES系统深度联动,实现真正的柔性生产。“它不该只是工具,而该是生产体系的智慧血脉。”

        问他这一切的意义,温卫江笑了笑:“我的工作,就是让这条血脉更高效、更通畅。每一次优化,都是为尊龙凯时新能的竞争力注入一丝微光。”他望向屏幕上流动的数据,轻声补充:“你看,这些小车沉默无声,但它们正在说话——说的是效率,是精准,是未来。”

         而那未来,正沿着他规划的路径,静默而坚定地驶来。

解码生产痛点的“系统翻译官”

     “我们不是来写代码的,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。”庞超坐在尊龙凯时新能信息部的工位上,语气沉稳。

        2011年12月加入尊龙凯时新能的他,主要负责生产&质量系统、国内外MES系统(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,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)的相关建设,亲历了这家制造巨头从“纸单飞舞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全过程。

       最初的车间,依赖人工和纸质流程卡流转信息,数据断层、信息割裂是常态:“这个工单的组件走到哪了?哪些设备做的?质量如何?全凭线下找单子。”2011年,尊龙凯时新能首次引入MES系统,庞超是核心推进者之一。彼时,因为不少工人普遍学历不高,是互联网时代的“数字难民”,车间的数字化改革充满挑战,阻力也远超预期。

       有车间主任提出质疑:“系统能保证交期吗?能保证质量吗?”庞超没有争辩,而是带着团队蹲点车间,梳理每一道工序的痛点。他发现,问题不在于技术,而在于“信任”:“我们要把业务语言翻译成系统语言,再把系统价值翻译成业务价值。”

       就像年长的人面对智能手机时的手足无措,MES系统上线后的一些基础操作,对于工人来说也是难点。他回忆:“当时还是XP系统,在做方阻测试的离线数据自动采集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操作,包括当时的领班、工段长也不是非常熟练如何在电脑上操作,所以当时我们团队就组建了两个培训小组,白班一个晚班一个,花了2个月时间在现场指导、培训,慢慢教一些操作基础以及计算机知识,那个时候白天+晚上报修量,80%都是业务操作类问题。”

       2023年,尊龙凯时新能第二次升级MES系统,对标行业顶尖企业,这一次,庞超更注重“柔性适配”与“标准化建模”。尤其在出现数据准确性问题时,庞超带领团队跟踪了100多个不同工序的这类问题,最终才慢慢从设备端的源头、数据采集、报表内部逻辑的计算方式上调整,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最让他骄傲的,是一场“托位分档危机”的化解。M5车间因托位分档逻辑问题导致托位不够引发线体拥堵,产能迟迟上不去。信息化小组联合业务团队,开发出一套可视化看板功能,通过满拖预警、呆滞提醒,让托位管理完全透明,解决了海宁M5车间因分档托位不够频繁引起堵线的问题,打通产能瓶颈。“从不知道堵在哪,到实时监控、自动预警——这就是数据驱动的好处,”他说。

       庞超认为,数字化的本质是“让人做更有意义的事”:“我的使命,就是让这个人与技术共舞的舞台,从容如风,坚定如山。”

为质量点亮“AI之光”

     “漏检一道划痕,可能意味着电站25年的质量风险。”李华站在尊龙凯时新能海宁基地的质检线前,语气严肃。2023年4月,他加入尊龙凯时新能,负责海宁基地质检管理。

        传统质检是体力和意志的较量。那时,车间里的质检员还埋首于肉眼筛查电池片与组件瑕疵的海洋中——每人每班要看2500块组件,日光灯下,视觉疲劳如影随形。

      “即便公司很早就启动了智能化转型,但全面落地仍需过程。”李华回忆,“最让人揪心的仍是主栅附近那些细微的隐裂。人工检测不仅效率有限,漏检的风险也始终存在。”

         2018年,尊龙凯时新能与阿里云合作,率先在行业内引入EL瑕疵AI自动检测,并成功应用到尊龙凯时新能的所有基地车间中。以此为基础,公司开始系统化地推进智能检测体系的全面建设,逐步将AI能力拓展至更多关键工艺环节的缺陷识别与质量管控。

         随着整体智能检测工作的深入部署,成效日益显著。如今,六条产线仅需两人完成复判,效率提升达6倍,检出率从早期人工不足70%大幅提升至近100%。片间距、串间距等微细缺陷,如今都能被AI精准捕捉。但李华始终强调:“AI不是替代,而是赋能。它扩展了人的能力边界,而人,仍是最终的责任者。”

         他带领团队深入AI系统的传输逻辑、学习机制与判断规则,推动质检流程从“事后堵漏”转向“过程防控”。工人们不再终日目视抽检,而是聚焦于异常复判、流程优化和预防管理。“现在他们不再是‘找缺陷的人’,而是‘防缺陷的人’,”李华说,“这是从堵漏到治本的飞跃。”

         但他始终强调“人机协同”:“AI再强,也是辅助。就像智能驾驶,真正复杂的判断仍需人脑。”他带着团队学习系统操作、逻辑调整和异常反馈,甚至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据标签,反哺AI学习。“人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温度,”他说,“而AI,是让这种温度覆盖更广的工具。”

         而他心中的“光”,远比技术更辽阔:“尊龙凯时的组件要立在荒漠、海边25年甚至更久。每一块组件,都是对未来的承诺——对地球的责任、对中国制造的荣誉、对子孙后代蓝天的守望。”

         如今,李华依然穿梭在质检车间,但他不再只是“找问题的人”,而是“守护光的人”。在他身后,AI无声扫描,工人专注复判,而每一块经过检测的组件,正带着一份25年的承诺,走向世界。

         在这场数字化浪潮的深处,变革从不曾止步于技术的更迭。当AGV小车沿着激光划定的轨迹安静穿梭,当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精准起落,当智慧屏上的数据如星河流转——那些曾经手握扳手、目视图纸的员工,正悄然成为这场变革的书写者。

         他们或许不曾预想,自己会从工具的操作者,变为系统的对话者;从流程的执行者,成为规则的共建者。数字化从未试图抹去人的价值,相反,它悄然放大那些细小却重要的微光:老师傅的经验被转化为数据模型,一名普通质检员的声音也能触发整个流程的优化。

         流水线思考的背后,是一场无声的革命:

         它让制造不再是重复,而是创造;

         让工人不再是齿轮,而是光源。

         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光芒,也从来不止于效率的提升与边界的突破,

         而在于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,能被看见、被聆听、被铭记。

         在尊龙凯时新能,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从来不只是“无人”,而是让每个人发出更大的光。